87神秘的五彩繽紛
87神秘的五彩繽紛 | |
---|---|
封面 | |
文集冊數 | 87 |
書名 | 87神秘的五彩繽紛 |
副題 | 最絢爛高貴的經歷 |
英文書名 | |
文學體裁 | 散文 |
著作類型 | 文集 |
頁數 | 246 |
篇數 | 44 |
真佛般若藏電子書 | 繁體中文 |
上一部作品 | 86光影騰輝 |
下一部作品 | 88蓮花池畔的信步 |
系列叢書 | 70蓮花放光, 82蓮華大光明, 94殊勝莊嚴的雲集, 106真佛的心燈
|
87神秘的五彩繽紛 | |
---|---|
作者 | 盧勝彥 |
語言 | 繁體中文 |
翻譯版本 | 簡體中文 |
出版地 | 臺灣 |
出版機構 | 真佛般若藏文教基金會, 大燈文化, 青山 |
出版日期 | 1990/5 |
媒介 | 紙本, 電子, 有聲 |
有聲書 | 華語
|
OCLC | 45485209 |
DOI | |
杜威分類法 | |
LC分類法 | |
Wikidata |
87神秘的五彩繽紛 | |
---|---|
主題 | 放光照片 |
子主題 | 放光照片 |
文章體裁 | 散文 |
關鍵詞 | |
讀者 | 真佛行者, 一般讀者 |
佛學級別 | 1 |
修行級別 | 0 |
內容簡介:
宣傳視頻:
序: 不是放光,也是放光(自序)
這是我寫的第「八十七」本集子,書名取為「神秘的五彩繽紛」,因為書裡面搜集了無數無數的放光照片。
放光照片的集子,我曾寫過「蓮花放光」、「蓮華大光明」,而「神秘的五彩繽紛」算來是第三本。
首先,我想告訴讀者的是,這些放光照片,不是我照的,也不是我洗的。這些放光照片同「蓮花放光」、「蓮華大光明」內的照片一樣,是我的弟子照的,他
們認為很奇異,寄來給我鑒定的。
「放光照片」不是可以用一般知識來解釋的,「放光照片」也不是用一般科學可以解釋得清楚。
科學是重實際,知識也偏向於經驗,但「放光照片」的範圍,很顯然已超出了「科學」和「知識」的領域。所以,我盼望這本書的讀者,不必用「科學」的心理來探索本書的內容,也不必千方百計的用知識來詮釋這些「放光」的由來,因為據我所知,「放光」是一種普遍而永恒的存在,是不可思議的神秘經驗之一,也是可以親自體驗的。
我個人清楚明白,一個修習「真佛密法」的真正行者,可以透過了禪定的經驗,獲得了一定的法力。當然法力的獲得,可以從一個行者的生理及心理上的感受中得到了證明。
身心統一的練習之中,是可以產生了種種奇異的現象。而「放光」,就普遍地存在於無窮大的空間與無限長的時間之中。
有的行者,自覺在一片光暈之中。
有的行者,自知眼前光明閃爍。
有的行者,周身放射光明。
有的行者,自知有守護神光護持。
有的行者,在一片光海之中翱翔。
⋯⋯。
不管是如何方式的放光,這些放光的影像,我認為均是寧靜的,完整的,是如詩如畫的。我發覺,「真佛密法」的修練,是一條永無止境的活力,是絕對的自由開闊,是正常而且積極的,是正法而愉悅的。
我們「真佛密法」的行者,愈是開發自己身心的寶藏,開發愈深,得到的無上智慧愈大,竟然全世界的智慧均為汝所有,而且源源永不絕。這在於神秘的經驗來說,放光照片的出現,當然也是源源永不絕的。
我個人的身心體會之中,知道修習「真佛密法」之中,要達到「放光」的境界,其要訣,有三:
一、身心平衡--也即是身體與心靈均是健康而寧靜的。這是穩定的情操,是「定」的功夫。
身心平衡是不煩躁、不多疑、不憂慮、不恐懼、不情緒化。身心平衡的外觀是精神煥發,樂觀自在,心理寧靜,沉著自信。
二、融入本尊--精神統一的集中修練,達到了身心平衡,接著就是「融入本尊」,這是將行者狹小的心念,擴大到與宇宙本尊的合一,也就是行者的小我,融入本尊的大我。
這是在深廣無限的宇宙之中。
本尊與我,無二無別。
三、諸法無我--真佛行者修行達到「諸法無我」之時,這才是無法想像的領域。因為到了「我」均不存在的境界,才算「內外打破」,也即是「不可說」的境界了。在此境界,「我與人」、「內與外」、「有與無」、「大與小」、「遠與近」、「善與惡」、「生與死」、「苦與樂」.........等等,全部打破而不存在。
此境界就是「佛」,無法想像。
佛的自性,普遍於時空。
這三點要訣,並不是其目的均在「放光」,但,「不是放光,也是放光」,自然而然的,周身全部大放光明。
這「光明」,不求自來。
「放光照片」的集子,並不是向世人誇口「真佛密法」的功效,祇是我向你透露了一點進入了「密教之門」的法力境界,也是告訴讀者,境界實有,歷程實有,光明淨土實有,本體的寧靜實有,光明勝境的出現也是實實在在的有。
汝也可以放光,汝也可以享受「放光」的滋味,祇要汝皈依真佛,好好的修習「真佛密法」,就可以將「光明」,普施於一切。
寫一偈:
光清澄澄瑩。
入定自然見。
入我又無我。
內外成一片。
一九九○年五月蓮生活佛盧勝彥金剛上師寫于美國華盛頓州真佛密苑
目錄:
導讀: